长孙无忌见李世民一直毫不犹豫地往前走,实在是猜不透他现在心里想着什么。本来他见魏忠始终一言不发地跟在李世民身后,他也不想问出来,以免自己显得比魏忠还不懂李世民的心思,但眼看李世民越走越远,也不是回这段时间他们夜里在流珠堂旁边的殿堂歇息之处,终于忍不住急赶几步拦在李世民身前,道:“世民,你要到哪里去啊?”
“回长安!”李世民口里只迸出这简洁而又有力的三个字。
“回……长安?”长孙无忌惊喜交集,“你……你终于愿意离开这里,回长安去啦?”
李世民点点头,却仍是不多作什么解释,只是挽起长孙无忌的手,继续迈开大步往前走。
这时却是魏忠在后面说道:“秦国公,小人明白您急于回长安去的心思,但是……”看着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停步转身看向他,“……小人可否再在这里多待几天再追上您到先帝的浮厝找个地方下葬呢。”
“不用了!”李世民又是斩钉截铁的回以简洁而又有力的三个字。
但这回停顿了一下之后,他就立即补充道:“我不要他一代帝皇就这样草草地下葬!我要到哪一天我能如他的遗命所愿那样接过他的天下、他的江山、他的天子之位的时候……”说到这里,他举起右手指向远处,“我要把他葬在那大运河边的山岗上,让他一直都能看着,在这条他所下令开凿的水道之上,千秋万代,千帆竞发,繁荣昌盛!”
后记:
1、历史上杨广是死后没多久就已经从流珠堂改葬至吴公台~~据说是留守江都的陈棱“集众缟素,为帝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衰杖送丧,恸感行路。”
2、杨广墓有三处之多。第一处是扬州的雷塘(在大运河边),是唐武德五年李渊“以帝礼葬于雷塘”。此地名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在杨广刚下葬时,雷雨大作,棺柩遭雷击,三葬三击,地面被击成三个塘。后来根据雷不打佛的说法,在杨广墓上造了铁佛,并为佛造了一座寺庙,名为铁佛寺,才使陵墓得以保存。后人把雷击留下的三个塘,分别叫上雷塘、中雷塘和下雷塘,统称为雷塘。贞观二十二年,萧皇后死于长安,李世民“下诏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官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同时对陵墓进行了整修,使之面貌焕然一新。唐末诗人罗隐曾撰诗叹息过:“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又在清嘉庆十二年被大学者阮元认定并题写了墓碑“隋炀帝陵”,至今犹在,因而是影响最大的杨广墓,正史中记载的也都是这一处。
第二处是根据陕西武功县的县志记载,武德五年八月,李渊“令其子李世民迁葬炀帝”于陕西武功(大汗,这个地方可是世民宝宝的出生地哦~~~),原因是杨广的父亲隋文帝杨坚的泰陵就是在那里(后称“杨陵”,今改名为“杨凌”),迁葬是为了让他们父子可以团聚。然而灵柩走到武功罗家村,“龙杠”齐刷刷断了,换了“龙杠”再抬绳子又断了,只好埋在当地的塬上。那里离杨陵就隔了一条沟,沟里是沮河,鬼过不去,于是从此杨广墓与他老爸杨坚的泰凌构成一脉之穴,遥遥相望。(据去过那里的“杨广粉”说,两个地方之间打出租车过去才花了7块钱~~)那些跟着送埋的杨广后人被安排在塬下的陈家沟东岸,随便在土崖下挖了些窑洞住着,就是而今的“落杨村”,据说“落杨”是取“洛阳”的谐音。不过武德五年是世民宝宝与刘黑闼打仗打个不亦乐乎的时候,按理说不可能有时间去扬州给杨表叔移灵迁葬,所以多半是渊爸的命令下到世民宝宝头上,世民宝宝再派人去办具体的事情吧~~武功当地也有一个传说,是李世民让尉迟恭为杨广移灵,修墓,尉迟恭抽空去看望了城隍,并引出一段“城隍封王”佳话。另外,一般帝王陵都面南,而杨广墓却面北,这其实是一种“跪姿”,“北面称臣”是也。
第三处是河南洛宁(旧称“永宁”)。据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载:“(隋)炀帝陵在永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除此,另多有志书记载杨广墓在永宁。柏山上原有圣水寺,杨广墓迁此后,李世民敕圣水寺僧人务要看守好该陵,“以胜隋事”(即负责程度要超过隋朝)。据说,洛宁的杨广墓“形似龙首冲天而起,雄视北方”,可见也是面北的“跪姿”,和武功的杨广墓如出一辙。
根据萧皇后是送到扬州去与杨广夫妻合葬,可见杨广的尸身是葬在扬州。武功的杨广墓应该是个衣冠冢,本意是要与其父杨坚合葬。洛宁的杨广墓则是世民宝宝给杨表叔修的义冢,方便杨氏的后人前去拜祭~~
如果,请我们的网站地址《宅书屋》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