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先至战场中线两侧四哩之处列阵,待各方的主帅确定用兵,这才慢步进入距离中线两哩处的攻击阵位。进入阵位后,双方的实际间距就是四哩,虽然古代之哩与现代之哩多少存在细微差距,但大致也就是在两千米前后,两军都能将对方布置看得清楚。
魏军方面,武卒部队的配置是刀盾手八千,配刀弓弩手两千,军列为四个步兵方阵,由刀盾手将弓弩手保护在阵列中心。而秦军方面却是排成了密集的横排阵型,七千强弩手排列为千人一排,前后七排,矛手依旧是位于队伍最后列站成三排。
魏武卒在创始之初,在攻和守两面都下过苦功。以刀盾兵结成防护严密的盾阵阻敌困敌,以弓弩远击的战术策略在平地野战的情况下不论对阵何种军中都是极有杀伤力。秦军骑兵碰上武卒方阵向来都没占过什么便宜,最近的例子就是两年前的上一次少梁之召虔率领骑兵冲击魏武卒方阵不但未能建功,反倒还被困在阵中,老公父率兵来救却是中了魏军的狼毒箭损命西归。
可以说在当时而言,魏武卒步兵基本上就是秦军骑兵的最大克星。
而对秦军来说,最强的骑兵搞不赢,其他的兵种自然也就不够看了。弓弩的s程和魏军相当,但人家有盾牌防护,对s之下谁更吃亏?秦军的步卒多是手持战戈、战。而秦国缺铁缺铜也没这份心气改革出刀盾兵种来,派步卒出战确实就是一个串场、送死的过程。
魏军方面在看到秦军地一万人并未变阵,好似占了便宜一般开始缓步前进,每步踏出之时必然要用手中的铁剑拍打盾面以壮声威。当然,这时的魏武卒配备的兵器都是铁质短剑,但却不能称为剑盾兵,只能称之为刀盾手。
两军相距两哩,秦军最前列的定风箭已然发s了出去。今日东南风微弱。山地南北轴向有偏南风从南方吹入,虽然秦军不顺风但也不算逆风,此时发箭可取得常规s程的九成威力。
魏军抵达战场中线,正在重新整队。秦军方面却是由负责阵前指挥的强弩兵骑将嬴喝道:“连环箭阵预备!二十发急速s准备!”随着的喝声,各屯地队将迅速将命令传达,只见弓弩手们从背上箭囊里抽出二十支无敌弩专用的纯铁无羽重箭在面前地上c成两排,做好准备工作。
十五息后,魏军整队完毕,士兵三三联合,将长方形的盾牌以正面,斜上和正顶组成盾墙,将前列保护起来,而三列之后的士兵则是直接把盾牌顶在头上防御抛s而来地箭矢便可。至于魏军弓弩手则是将弩上弦。躬身躲在盾牌之下,只待一旦冲入s程便借助盾牌之间的缝隙抛s杀敌!
(当然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魏武卒方阵的防御阵型一旦展开,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将会连成密不透风的一片,绝不似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冲阵的时候盾牌顶在头上但人却站得稀稀拉拉,那样话盾牌只能防住冲盾牌顶垂直落下的箭矢。可抛s出来的箭矢都是以抛物线飞行的。)
随着魏军地领军将领一声令下,魏武卒便以一鼓一步的速度开始向秦军发起冲锋。魏武卒方阵的冲锋自然不比秦军亲兵那样一窝蜂的豚奔犬突,而是踩着鼓点一步一步的保持着阵型向前突进。不得不说,在战国时代这样的盾牌乌龟阵是非常牛x地,一般当时羽箭多用木制箭杆和铜制箭头。整支箭的重量一般不会超过二两,也就是现在地五十克上下。这样的箭在当时已经算是重箭,锋利的箭头突入皮甲非常轻松,可碰上魏武卒包了生牛皮的木制盾牌,却就无能建功了。
吴起开初训练魏武卒时,武卒的标准配备是手执一支长矛、身背二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同时携带三天军食。到了庞涓这一代,魏武卒地配置有了很大改观,李变法之后魏国日渐富庶,不但给每一个武卒配备了全身皮甲,在庞涓执掌之后又以新阵图、新战法改良。此时的魏武卒早已不执长矛,主战武卒都是手持阔身短剑、木底牛皮盾牌和腰下一把精铁打造的匕首。而弓弩手也是融入了阵中,既可在盾牌的掩护下放箭杀敌,也可和盾牌手互换角色,不论是结大阵还是结小阵都是进可攻退可守。
说话间,魏武卒方阵已然突入战场中线,最前列距离秦军阵地不足一哩。
“三阶仰角!偏南一刻!预备!”嬴神色紧张的看着身前定风官脑袋上不断被南风吹的飘舞地彩色雉尾大声喝令,弓弩手立时依据号令将弓弩向南方偏移了大约十度。如此做的原因是箭在s出后会被南风吹的偏移,因此提前预设一个偏移变量。
当第一排魏武卒快步踏过秦军月前就在战场上用石块堆砌的,代表了距离的秘密暗记之后,便听见嬴挥舞令旗喝道:“连环箭阵!发s!”
“嘣!”七千张强弩同时响起,所发出的音波汇聚起来,犹如一声雷霆霹雳!
待利箭脱弦而出后,二十万秦军齐声大喝:“大风!大风!大风!”
“咦!秦军为何发箭如此之早?难道……”魏军后阵与战场相隔八哩距离,庞涓虽然不能将战场情势看的一清二楚,但也能远远瞧见之后大致估算出来。眼下双方尚且距离两箭之地,即便要提前预留变量时间,这也是太早,而庞涓也并非常人,脑中一转却是惊叫起来:“难道秦军也得了强弩!”
庞涓口中强弩,所指的正是韩国强弩,即便魏国富庶,眼下也不过从韩国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