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方法论  经伦论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3/4) 目录 下一页(3/4)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ifushu.cc/71296/10.html

量不够,不能反对或冲击现实存在,反过来就是抱怨,怨天尤人,再不行就剩下忍辱负重了。

中国人这种逆反心理以及逆来顺受的思想都来易经思想与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朝代更迭过快就与中国人的文化思想有关。我这样说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思想是不是如此?

中国人从表面看个个都是无神论者,可是内心却装着无数的神。中国人表面看是有神论者,可是当你问他信仰什么时,他会告诉你他什么都不信。

这种思想的根源就在二元论对立而统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阴阳论里。

而西方人从哲学辨证三元原则出发,把灵魂与理性,存在与不存在,物体与虚拟,唯物与唯心分割开来,单独的论证理性、存在、唯物、灵魂、不存在与唯心的问题。把一切存在,现实定义在唯物的范畴里,把灵魂,虚无,与不存在定义在唯心的范畴里。这样看问题受益于苏格拉底。

西方人的这一切思维都来自西方哲学的实用主义思想,来自苏格拉底。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人把哲学从自然科学中剥离出来,不在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把哲学宽泛的定义在人类自觉的爱心与自我的智慧之上,广泛的定义哲学对人性的认知,把人格从天上拉回人间,把思想认识定义在现实与存在之间,只在现实与存在上看问题,他这种实用主义思想不但影响古代西方人的思想,对现代西方人也是巨大贡献。

而中国恰恰相反,中国人把自然科学与哲学混为一谈,分不清什么是哲学,什么自然科学,往往把自然科学中的思想认识应用到现实存在中去,中国人长生不老思想,天命论思想,皇帝轮流坐,逆来顺受等等思想都来自于自然科学,也就是易经学说。

反观黑格尔的一些思想很实在,很现实,他的思想的的确确是中国人需要学习与借鉴的,黑格尔就认为,希腊人的学说叫哲学,中国人的学说只能叫思想。

黑格尓的“合理内核”思想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达到抽象的逻辑和历史一致。

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西方人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看待问题,看待事物的发展上很简单,明确。西方人看问题非常关注事物发展的表象,根本不去了解事物发展的预期。但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看问题,他必然会从事物发展的结果来求证事物发展的本质,他会认为事物存在与不存在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事物有存在就有发展,有发展就存在变化的过程,这个事物变化了怎么办?怎样面对事物变化后的结果,这个是中国人事先要弄明白的问题。甚至是在事物还没有存在之前他就已经开始预期不存在的问题了。

当然事物发展的进程,的确存在阴阳合同与阴阳互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事物发展中必然会产生变化。但是在没有存在之前就预测不存在的预期,这种思想从哪里来的?还是从周易思想中来的。

所以说周易对中国人而言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周易思想的确为中国人带来辩证思维的方法,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复杂的客观世界。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问题的确是需要从事物发展的反面看问题,在事物发展之前应该有一个预期目标,但是往往就是持有这种思想的人做不好事情。现实中凡是持有这种思想的人做事情不是犹豫不决,就是老谋深算。这种人把自己的利益置于现实之上,在事物存在之前他就已经想到不存在的利害关系了,想好进退了,与这种人打交到怎么能坦诚相待呢?

所以说中国人只适合单打独斗,一个人是只虎,合起来是一群熊。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看问题先看不存在的,对于存在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中国人不去看存在的问题,也不愿接受现实存在。

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就没有对实现存在有过足够的认识,没有接受现实的心理准备。所以一旦事情发生失败,中国人心中都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逆来顺受,认命,好结果也认为是命里注定的,坏结果也认为是命里注定的。一种是反抗,不认为现实存在的就是正当合理的。只从对方找原因,从事物发展的反面看问题,只认为是对方没有正确的处理好问题,问题的答案只在对方,却不看事物的存在有没有问题,不从现实存在的正面看问题,往往从侧面,反靣看问题,从事物发展的后果找原因,无法消除事件失败造成的后果,无法消除矛盾导致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有些伤害根本就无法挽回。

原因很简单,从事物发展的后果看问题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在事物发展之前就已经设定了预期,所以你只会关注预期而不会关注发展。

一种是从事物发展的后果往事物发展的进程之前看,倒序的看待问题。倒序的看待问题不可能是前进的脚步,只能是后退的结果。这是从终点往起点走的过程。诸葛亮利害不?有能耐不?知识量丰富不?为什么六出祁山打不下天下,就是因为象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看待问题时,往往从事物发展的后果出发,在事物还没有发展之前,他已经预期到后


第十章、方法论(3/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