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何来“宁教我负天下人?”  解码三国英雄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3/4) 目录 下一页(3/4)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ifushu.cc/70847/5.html

>

三、综合分析,曹操其实蛮讨人喜欢。

全面分析曹操,我认为曹操不是那种睚眦必报的小人,而是一位热爱生活,做人做事都有章程,并且讨人喜欢的凡人中的伟人。下面我试图从七个方面对此进行解读。

第一、对女人永远充满怜悯。

曹操一生中讨过不少女人,除了对卞夫人充满敬意外,对其她女人也是怜香惜玉。曹操在临终前的遗嘱中,除了不忘军国大事外,就是真心交代身边女人的后事。《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写道:“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且嘱曰,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技奏乐上食。”一个戎马倥偬、东征西战的伟人,临死时,不忘交代自己身边侍妾的后事,可见这些人在曹操心目中位置。在常人看来,这都是凡人小事,作为超世俊杰的曹操在其遗嘱中,将这些杂碎小事写在遗嘱中,使我们窥见了一个伟人的凡人情怀。表现了曹操忠诚与善良的人性。

第二、对有才者永远充满偏爱,甚至宠爱。

这样的故事很多,举两例说明。先说陈琳。陈琳这个人先前跟着袁绍,反对曹操。袁绍征讨曹操,为了师出有名,使世人共讨之。命令陈琳起草文告,做舆论宣传。陈琳在讨曹檄文中,诅咒曹操祖宗三代,其语言犀利、刻薄,令人毛骨悚然。《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写道:“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总而言之,自曹操往上三代,没有一个好东西,祖父曹腾是个做尽坏事的宦官,父亲曹嵩是个来历不明的宦官养子,官至三公,也是花钱买的,曹操更没有好名声,是个宦官之后,狡诈凶狠,以搅乱社会治安、为非作歹为本事。如此恶毒,以致病中的曹操见到此文惊出一身冷汗。后来,陈琳被俘,刀斧手将陈琳押到曹操面前,曹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文,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吾祖父耶?”只是这么一句平淡的话便过去了。左右劝曹操杀了其人,曹操怜惜其才,不但没有杀他,还留在身边做了从事一职,曹操并没有因私仇而践踏性命,可见曹操对人才的偏爱。

如果说曹操对陈琳的偏爱是对人才的怜惜,但是曹操对郭嘉的喜爱不仅仅是偏爱,也许是宠爱。

《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当初,陈群指责郭嘉,不进行品行修养和自我约束,多次在朝堂上公开批评郭嘉。”而郭嘉神情和往常一样,曹操因此更加器重郭嘉。由此可见曹操对于像郭嘉这样的人才的包容与偏爱。在曹操看来,人才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点小问题无碍大事。然而。曹操不仅能容忍像郭嘉这样有点问题的人才,而且对像陈群这样的道德君子也是十分欣赏。

第三、对有德者永远充满敬佩。

前面我们讲过曹氏父子对待荀攸的态度,曹操当着荀攸的面对曹丕说,这个人是可以当做楷模的。后来荀攸病了,曹丕去看望他,在病房里为荀攸下跪。可见曹氏父子对有德之人的敬佩。会有人说,荀攸为曹魏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应如此敬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样,曹操对于其他集团下的谋士、将领,只要是人才,只要坚持道义,曹操也是十分钦慕的。如关羽、文聘。曹操对于关羽的敬佩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无需我做介绍。下面,我以文聘为例。文聘是刘表手下的将军,刘表去世后,刘琮带着荆州投降曹操,文武百官也跟随刘琮投降了曹操。文聘没有按时来投诚,而是在曹操渡过汉水后才姗姗来迟。曹操责问文聘,为什么这个时候才来?文聘回答说,以前不能辅佐刘荆州来奉事国家,刘荆州虽然去世,我仍希望据守汉川,但计不得已,至于到这个地步,实在是胸怀悲痛,惭愧,没脸早见您。说完抽泣流泪不止。曹操听了很感动,说:“仲业真是忠臣啊。”并对之礼遇甚厚。

曹操对于投诚的人才礼遇甚厚,对于誓死不降的忠义之士也是十分敬佩。如袁绍集团的谋士沮授,曹操对于沮授也是优待有加。《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讲述,袁绍兵败而奔,沮授因谏袁绍被袁绍囚禁,忽走不脱,为操所俘获。沮授见曹操大声呼叫,誓死不降。曹操还是怜其才没有杀他,反而是因此“厚待之”,留在军中。授乃于营中盗马,欲归袁绍。操怒,乃杀之,授至死神色不变。操叹曰:“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命厚礼殡殓安葬于黄河口。题其墓曰,忠烈沮授之墓。

第四、对烈士永远充满敬意。

曹操对烈士永远充满敬意。《三国志.武帝纪》有两处记载这方面的事情。

其一、“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死伤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以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其二、“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春季三月,辛未那一天,曹操下令说,自从近几年来,军队多次出征,有时会遇上瘟疫,官吏和士兵死亡,回不了家。家属怨恨,夫妻离别,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义之士愿意见到的吗?只是不得已啊。现在命令,对那些死亡将士家中没有产业,家属无法养活自己的,官府不得停止供应口粮,地方长官要加以安抚,这样才


第四节:何来“宁教我负天下人?”(3/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