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试探接触3  超时空航班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1/3)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ifushu.cc/33146/81.html

.read-contentp{font-ion:none;line-;}.read-contentpcite{diy:hidden;}

“看你一脸书卷气,读过书吧?”

如果是外国领导人,战士一定会规规矩矩地回答(当然,换成21世纪的外国领导人,也不会问出这么白的问题),但面对眼前的常凯申,战士却是老实不客气地白了他一眼:“我是浙江大学2018届在读大学生。”

“在读大学生?”常凯申和宋戴何白等人都愣了一下,大学生参军不是没有,但是在一个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理念的国家,当了大学生还要参军实在是一件比较难以理解的事。

————

我们说到民国大学生的时候,第一印象大约是忧国忧民,奋发图强,关心时事,满腔热血之类。之所以会有这种印象,大约是因为“五四”“五卅”“示威游行”等各种爱国运动多由学生发起,再加上国共两党的顶尖人物都显得文质彬彬,我们下意识地把这些人与“民国大学生”划了等号,认为他们代表了民国大学生这个整体。

但是其实,他们只能代表民国大学生之中“出色”的一批人,而更多的民国大学生其实并不是那么以国家为念。

要具体分析民国的大学生群体,需要的篇幅很长,大家有兴趣还是自己去查相关资料吧,这里只简单的举几个事例——读一下倒也蛮有趣的:

首先是在校大学生:民国时期的大学是精英教育,能够读大学的人多出于殷实之家,这导致大学生中有相当多的“阔少爷”,女生带老妈子上课,男生让门房跑腿,在当时的高校十分普遍,这类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带着佣人上大学,读书期间混吃等死,等着毕业父母给找工作。

不少民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是在“早上睡懒觉,上午打球玩,下午看电影,晚上去餐馆”中度过的。更有甚者,大学期间专心逛窑子,过生日去妓院摆花酒。比如胡适在日记中记载,他在大学时,正好20岁,的岩晕继,家中上演分家产闹剧,胡适生活一团遭,于是整日花天酒地,在胡适的日记中,他在59天里打牌15次,喝酒17次,进戏园11次,逛窑子10次。在日记中,胡适还记录了1910年2月12日雨夜,因为喝花酒后回家闹事,被巡捕罚款5元的事。当然,胡适作为学者,日后回忆这段事难免痛心,称这是“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机”

相比于胡适,素质更低的阔少大学生,逛妓院就更加荒唐了,争风吃醋,在妓院大闹的也不在少数。李开周在《**与租房》一文中,讲述了一名阔少**闹事的故事:瞧见对面房间一老头儿拥着一位青春靓丽的姑娘,气不打一处来,向老鸨拍桌子:“怎么不把那好的介绍给我?”老鸨说:“对不起少爷,人家是包月。”“包月?那老家伙一个月出多少钱?我多出三十块大洋,你去叫他滚蛋!”老鸨见钱眼开,当即跟老头儿毁约,于是那姑娘就“转包”到这位大学生名下了。

除了**喝花酒,民国大学生还热衷于逛舞场,而且丝毫不受时局影响。跳舞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娱乐新玩法,大学生作为先锋群体,自然率先参与,一时间大学生纷纷出入舞场,左拥右抱,当时上海大学生复兴运动促进会发表宣言描述说大学生“悉逞豪奢,挥霍无量之金钱,换得暂时之肉感,用意既殊,流弊立现,诱人堕落,莫此为甚。”

当时有大学生记述了自己逛舞场的“第一次”体验:“回到学校里,心儿还是常常在跳舞场中。那薄薄的衣裳,高耸的乳峰,跳躍的sū_xiōng,无一不给我以一种有力的迷惑。我屡次想做舞场的第二次的顾客,尽情地拥抱那美丽的女人陶醉。”显然,逛舞场可以给学生提供极大的肉身满足,于是情不自禁进入舞场。

……

在校时如此,毕业之后呢?

1937年8月5日(“7,7事变”以后了),《中央日报》刊登了一则对未就业大学生期望月薪的调查,毕业于北平国立师范大学的文学学士叶女士,期望月薪140元,国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黄某,期望月薪150元,而且要求的工作地点是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实际上,当时北京的中学校长,月薪也不过为一百元,一般城市里的小康家庭,月收入也就15到30元,可见大学生的自视有多高了。

在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些人还斤斤计较于自己的收入工作地点,可想而知他们是否会愿意走上战场了。

……

毕业不等于就业,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大学生就业后的表现吧:中华职业教育所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大学生)关于学力方面:文理欠通;计算迟钝;书法恶劣或潦草;英文不会用。关于办事方面:缺乏兴味;缺乏经验;没有责任心;没有决断力;太鲁莽;有始无终,遇事敷衍;不听指挥。关于道德方面:自视太高;脾气太大,计算薪俸。关于行为方面:不惜物力,有浮华气;好批评人;太奢侈;不讲礼貌。关于交际方面:无应变才;好**友;以烟酒为应酬品;说话少信实。”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社会环境有关,入前文所说,民国时期的大学是精英教育,能够读大学的人多出于殷实之家,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本身能力一般,但因为家庭出身好,多数人都在找工作时都抱有极高期待。统计数据显示,民国时期大学生中,56.3%出身于官宦


二 试探接触3(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