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向案上一望,那里堆了两堆奏疏,一堆中全是攻讦李昭德的,一堆全是为他及被贬斥的宰相们辩护的,就数量看,为李昭德辩护的人都远超攻讦他的人。母亲笑了笑,示意我取辩护那一堆中的奏疏来念——只念上疏之人的官职姓名,不念其他,就算这样,念完这些名字也颇费了些时间,再自攻讦那一堆中取了那篇《硕论》来看,虽洋洋洒洒写了许多字,然而真正的罪证,不过是那么几件:杖毙御史,独断专行,辱骂庶官…
我一字一句地念着奏疏,语调平淡,毫无波澜,母亲倒不在意我的声音,只是自顾自地坐定沉思,我念完那篇后又在旁静静候了一会,才听母亲命人取白麻,唤崔明德和婉儿进来,一口气发了数道制令,倒并不忙任命宰相,而是先将武承嗣所提到的几人,以及武懿宗、武攸宁、来俊臣、崔秀、杨子恒、杨执一等人各委任一番——崔秀自麟台监迁鸾台侍郎——继而才是拜相:狄仁杰、武三思、杨子恒权知政事。
崔秀的升迁虽在意料之中,却比意料中要更好一些,我不自觉地抬头,悄悄去看崔明德,她执笔书写,并不曾有丝毫波动,听母亲笑向她道“你们叔侄二人一在凤阁、一在鸾台,倒是一时嘉话”后,方起身拜谢,母亲看看崔明德,又看看婉儿,忽地偏过头来,低声问我:“郑休远有几子?”
我躬身道:“记不大清…似是六子?”
母亲微微蹙了眉道:“既是郑氏之亲,你总要多上些心,遇见合适的时机,可看顾一二。”
我见她眼瞥婉儿,心下了然,应诺一句,将此事记下,母亲心中有事,又坐着沉思入定,手指在扶手上反复敲打,良久后方道:“韦氏之兄现任何职?”
我听她提起韦清,心中一紧,低声道:“任著作佐郎,借在文昌省做堪舆图的校对。”
母亲道:“他既与你交好,可调往凤阁,任一通事舍人。”
我的心砰砰跳,讷讷道:“他没什么大才干,做些绘画堪舆的事还罢,凤阁清要,怕担当不起。”
母亲失笑:“他亦是京兆韦氏,科举出身,一个通事舍人罢了,有什么担不担得起的?”便命崔明德书写任命,又依次任了些副佐之官,自早晨忙至午后,此刻已觉疲累,展臂欠伸,我忙便告退,崔明德写完她所领受之旨,亦起身告退,唯婉儿因又被叫去书写内侍的任命,还留在其间。
我与崔明德自御前退出,到门口对视一眼,一前一后地走到僻静处,我先道:“我已想好,诗会要常办,一两个月间无论如何也要办一次,也不仅限于士子,大臣命妇,乃至宫中执事,亦可参与,我还想邀御前亲近的几位,一道结个诗社,有事无事,稍聚一聚,互通些有无,遇见些小事,亦可相互帮助,你以为呢?”
崔明德挑眉道:“初时是诗社,其后是什么?”
我本没想瞒她,痛快道:“其后便是我曾与你们说的那个社党——我想一下提出,奇奇怪怪的,且大伙彼此也没亲近到那地步,总要慢慢地熟了,知道彼此性情心志,且也有共通之处,才好真正结社。这社党之立,倒也不单是我和你们说的那些事,宫中多孤寡,纵是高品职司,丧葬祭祀,亦全赖殿中,观从前那些尚宫,殁身不过数年,便碑石零落,供奉不济,倘若我们这相起一社,互为送终,后继之人亦代代为前辈奉香火,也算是一件功德。”
我以前是不信这些功德、鬼神之说的,可我自己便是穿越而来,对这些未知之事难免怀着几分敬畏,尤其近来常听阿欢说佛经,多少有了些顾忌——当然,最主要还是时人对此实在是看重,社党若能解决香火血嗣的问题,也可以拉拢更多的人。